吕滨生、吕佳辉父子
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源地,所以老商号众多。自清末哈尔滨开埠到民国时期,开办的大小商号数不胜数,涌现出了大罗新、同记、天丰涌、公和利等众多著名商号,堪称商业繁盛、商铺林立。1933年出版的《最新哈尔滨市街地图》上,道外各大小街道临街一面几乎都是商铺。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些商号或合营、或取消、或停业,原经营者也都失去了产业,成为普通百姓。除了那些少数的、著名的被记录在城市历史里,大多数的则尘封在历史中,只是作为家族的记忆存在着。
历经时代变迁,这些工商业者的后人至今还有很多生活在老道外,家族的兴衰荣辱早已成为往事。健在的第二代中,年轻点的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而第三代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对于父辈的创业故事更多是一知半解,历史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被触及,就很少被提及。
最近,美食地图编辑走访老道外南七道街的“庆滨扒肉馆”,发现这就是一家老商号后人开办的小店,现经营者吕佳辉的太爷吕振德民国时在道外太古六道街创办“德盛毛皮庄”,是三、四十年代哈尔滨比较知名的毛皮商店。
庆滨扒肉馆由吕滨生创办于1991年,九十年代也曾经小有名气,如今虽不复当年繁盛,却也是地道的“老道外风味”。庆滨的扒肉是传统做法,葱姜炝锅,只用花椒、大料、桂皮,不放酱油,炒糖色上色。虽然开业时间不如“道外扒肉三老”早,但其扒肉据说也是有来头的。当年吕振德开设“德盛毛皮庄”时,逢年过节会炖上一大锅红焖肉请伙计吃,据老伙计回忆,那肉炖的非常香。公私合营后吕家产业归公,红焖肉就成了逢年过节时吕家的私房菜。1991年开扒肉馆时,就用家传红焖肉的配方做扒肉,开始是片状的,后来由于猪肥膘肉越爱越少,索性就恢复红焖肉块状了。
2000年增添了兰州拉面,清汤原味是其拉面特色。
从第一代吕振德到第四代吕佳辉,从毛皮庄到扒肉馆,吕家四代人的家史也是哈尔滨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吕振德(1885—1953),河北滦南县人,清末“闯关东”来哈,二十年代左右在太古街开设“德盛毛皮庄”,地址在太古六道街,是一座平房,后在维新街买下一栋二层楼房。据后人回忆,他在沈阳也开有毛皮店。曾在德盛毛皮庄学徒的乔中兴和伙计王西敏后来成了哈尔滨土产公司的验货师。
1938年,吕振德的长子,年仅16岁的吕宏智与19岁的王淑芬结婚,婚宴设在哈尔滨最高档的饭店之一“新世界饭店”,可见当时吕家已成富商。
1953年,吕振德去世后,吕宏智(1922—1999)和二弟接手经营毛皮庄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德盛毛皮庄停业,房产等归公,只留给吕家太古七道街一处小平房居住。吕宏智先后在社会福利瓶盖厂、英俊开关厂等处工作,最后在英俊开关厂退休。1986年,吕家第三代“重操祖业”,吕宏智次子吕东生在太古街开设通盛毛皮店,吕佳辉当时也在店里工作,九十年代因故停业
1991年,吕宏智的长子吕滨生(1947—)在南七道街现址创办“庆滨扒肉馆”。现在则有其子吕佳辉(1971—)经营。
美食地图为其整理历史时,吕佳辉提供了爷爷吕宏智1938年的结婚合影,这张照片是他从姑姑家翻出来的,是奶奶王淑芬留下的,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虽然照片上没注明地点,但作为老道外人,他和父亲吕滨生还是一眼就辨认出是著名的“新世界”大饭店,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吕振德、吕宏智父子当年的容貌,也见证了老道外一家老商号店的兴盛过往。
吕滨生每天都会到他创办的扒肉馆里看一看
店里的桌子还是老式样
庆滨拍肉馆的扒肉
吕振德(1885—1953)
1938年12月4日,吕宏智和王淑芬结婚合影,摄于道外正阳十六道街新世界大饭店门前。

吕宏智(1922—1999) 摄于1941年
吕宏智、王淑芬合影,摄于1941年
1964年,吕宏智(前排左三)在道外社会福利瓶盖厂拔丝车间一组工作
评论